发表时间:2021-09-23
纵观人类历史,夜晚都离不开“光”的踪迹,不论是远古时期熊熊燃烧的篝火,还是现代“水泥丛林”中笔直挺立的路灯,都为黑暗中的人们送去了光明,也照亮了前路。
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,路灯的使用场景也不再限于黑夜。在摄像头、太阳能电池板、显示器等硬件设备的加持下,其功能愈发多样化。而未来在5G、AI等技术的助力下,路灯还将化身为具有“智慧”的交通辅助设备,助力自动驾驶汽车早日实现落地。
从照明工具到智慧城市的载体
资料记载,路灯最早起源于法国。1558年,巴黎政府在街道上设置了装有松脂或木条的容器,天黑时将其点燃实现照明。而我国的第一盏路灯出现在1843年,在上海街头并由煤油点燃。
在发展近500年后,路灯的功能已不单单是“照明”。因其具有低成本可扩展的优势,硬件设备接入简易便捷,功能配置可灵活组合。在高科技硬件的介入下,如今部分路灯可根据车流量自动调节亮度,并将空气质量检测、实时监控、无线WIFI、汽车充电桩、智能广播、故障主报警、灯具线缆防盗、远程抄表等功能集于一体。这样不仅能节省电力资源,还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。
而这也正是中国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所需要的。智慧灯杆充分利用了物联网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,借助道路脉络,为智慧城市采集城市各个节点的数据信息,并且可通过智慧灯杆管理系统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、AI+视频识别,为城市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分析和决策能力。有专家就曾表示,智慧灯杆是部署智慧城市的最佳载体。
自动驾驶有了“上帝视角”
高达六米的路灯耸立于道路交通之上,也许是精准鸟瞰繁忙十字路口的“不二之选”,这一创意便源自博世集团的MEC-View项目。
该项目负责人鲁迪格沃尔特·亨恩称:“尽管当前车身传感器系统,如摄像头、雷达和激光雷达传感器,能够为车辆提供精确的360度全景视野,但车辆本身的地面视角并不足以识别全部突发状况。”为此,项目团队借助路灯开发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,让汽车“看”得更远。
据了解,该系统能够处理经由基础设施传感器收集而来的图像,将其与高分辨率数字地图结合,再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传输给车辆。这些数据可以与车身传感器探测到的信息融合,最终创建一个涵盖当前路况全貌的精准图像,为未来的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所需的路况信息。
然而该项目也仅是智慧路灯为自动驾驶汽车赋能的冰山一角。
除视觉信息外,智慧路灯还可应用5G通信能力、海量设备接入能力、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能力,以及边缘计算感知能力,实现对车辆、人、道路等环境数据的集中传输和处理,建立车辆对智慧路灯、人、道路以及平台之间的交互体验。通过实时感知城市道路中的车、人、物变化情况,智慧路灯便可辅助车辆做出驾驶决策,实现了自动驾驶信息的低延时、行驶的高安全。简单而言,智慧路灯网络让自动驾驶汽车有了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。
车路协同,“智慧路灯”已是标配
2019年6月6日5G牌照的落地,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5G商用元年。北、上、广、深等地相继发布了关于5G行动发展的计划或规划的相关方案,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了各大城市接下来的重点项目。尤其是智慧路灯,其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,是实现自动驾驶的主要推力之一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截止到今年8月,全国智慧路灯项目超过500个,已建成和建设中的数量超过25万杆,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2021年为智慧路灯发展大年,一年所建的路灯数量,有望超过此前所有年份的总和。
事实上,自2018年以来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多地都已经建设智慧路灯道路升级项目,同时规划车路协同的测试,促进自动驾驶落地应用。2019年5月,广州明珠湾起步区宣布在灵山岛尖设置一条7公里智能驾驶示范段,通过修建与“聪明的车”相匹配的“智慧的路”,实现高效的人车路协同和跨域信息联通。
2020年,雄安新区开通建设5G智慧路灯,并配套搭建车路协同的系统化应用。它以4G/5G+LTE-V智慧灯杆为载体,实现道路4G/5G网络覆盖的同时,还在灯杆上同步挂载LTE-V与路侧传感器设备,从而验证多功能复合杆柱对智能交通的支持能力。
就在近日,广东、山东、云南等省出台了新基建实施方案,均提到充分利用智慧灯杆,推进5G/NB-IoT网络、智慧道路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城市、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建设。由此可知,智慧灯杆在新基建的规划下,将在各个场景的广泛应用中逐渐覆盖城市,同时可为自动驾驶商用提供基础设施准备。
随着中国自动驾驶商业化时代的到来,“5G智慧路灯+车路协同”显然已成为了各地区发展自动驾驶的标配。